醫學基礎知識復習重點:血栓的形成與危害
1.血栓的定義
血栓是血流在心血管系統血管內面剝落處或修補處的表面所形成的小塊。
2.血栓形成的機理
(1)心、血管內膜損傷
1)內膜受到損傷時,內皮細胞發生變性、壞死脫落,內皮下的膠原纖維裸露,從而激活內源性凝血系統的Ⅻ因子,內源性凝血系統被激活。
2)損傷的內膜可以釋放組織凝血因子,激活外源性凝血系統。
3)受損傷的內膜變粗糙,使血小板易于聚集,主要黏附于裸露的膠原纖維上。
(2)血流改變:血流變慢和血流產生漩渦等。
(3)血液性質改變:主要是指血液凝固性增高,見于血小板和凝血因子增多。如在嚴重創傷、產后及大手術后。
3.血栓的危害
(1)阻塞血管:動脈血管阻塞可使局部器官缺血,則引起組織缺血或梗死。靜脈血栓形成,若未能建立有效的側支循環,則引起局部瘀血、水腫、出血甚至壞死。
(2)形成栓塞。
(3)心瓣膜變形:可見于風濕性心內膜炎和感染性心內膜炎。
(4)廣泛性出血:彌散血管內凝血時,微循環內廣泛性纖維素性血栓形成,在纖維蛋白凝固過程中,凝血因子大量消耗,加上纖維素后使血漿素原激活,血液出現不凝固性,可引起患者全身廣泛性出血和休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