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特----改革開放
在事業單位考試中,對于中特部分的考察比重較大,考題類型也由之前的識記類題目轉變為理解分析題目居多。
1978年,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開啟了改革開放的歷史新時期,改革開放是一場新的偉大的革命,是社會主義制度的自我完善和發展,具有劃時代的重大意義。
改革最初是在安徽鳳陽小崗村拉開帷幕,在改革之前,因為實行平均分配,干多干少沒區別,導致農民的生產積極性非常低,糧食產量也逐年減少,在青黃不接的時節,有很多農民甚至放棄土地,轉而去逃荒。于是小崗村的十八戶村民在生產隊隊長的帶領下簽了生死狀,率先發起改革,廢除了人民公社制度,建立以家庭聯產承包為主,統分結合、雙層經營的新型集體所有制,規定農民每年除了按規定交給國家一定的糧食以外,剩余的都屬于農民自己,于是激發了農民的生產積極性,當地連續三年獲得豐收,于是在全國各地得到推廣。1992年,黨的十四大把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確立為經濟體制改革的目標,由此也加快了全面改革的進程。后來鄧小平去廣州視察時,發現經濟雖然在不斷增長,但是人們的意識中仍然存在著社資區分,于是明確提出了“三個有利于”標準,即要以是否有利于發展社會主義社會的生產力、是否有利于增強社會主義國家的綜合國力、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作為判斷改革得失成敗的標準。
鄧小平又基于“現在的世界是開放的世界”和“中國的發展離不開世界”這兩個重要觀點,把對外開放作為我國的基本國策。隨著對外開放的不斷發展、擴大和深化,我國逐步形成了全方位、多層次、寬領域的對外開放的基本格局。整個對外開放的大致趨勢是:由點到線再到面以及沿海到沿邊,即由最初的深圳、珠海、汕頭、廈門四個經濟特區,到開放了十四個沿海港口城市,再到開放長江三角洲、閩南三角洲和珠江三角洲,由最初的沿海城市的開放到后來深入內陸在新疆喀什設置經濟特區。